世界三大藏家西夏文獻公諸于世
[中藝網(wǎng) 發(fā)布時間:
2006-07-25]
繼《俄藏黑水城文獻》和《英藏黑水城文獻》之后,《中國國家圖書館藏西夏文獻》1-4冊已于2006年6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刊印出版。至此,除即將刊印的《俄藏黑水城文獻西夏文佛教文獻》外,九成以上的傳世西夏文獻都已公諸于世,西夏學研究缺少原始文獻資料的傷心史從此結束。
據(jù)了解,《俄藏黑水城文獻》、《英藏黑水城文獻》以及《中國國家圖書館藏西夏文獻》是目前存世的西夏文獻三大藏家的藏品。西夏文是我國古代西夏黨項羌族使用的文字,到明朝以后已經(jīng)成為無人識讀的死亡文字。20世紀初,俄國探險家科茲洛夫在內(nèi)蒙古額濟納旗一個早已廢棄的死城——黑水城的一座佛塔里掘獲了整整一個古代圖書館藏量(上萬卷)的中國西夏時期的文獻以及大批精美無比的藝術品,這就是后來享譽海內(nèi)外的俄藏黑水城文獻,它在中國考古史上與殷墟甲骨文、敦煌遺書并稱的三大重要考古文獻發(fā)現(xiàn),由此引發(fā)了泱泱可觀的國際西夏學的興起。
1914年,英國探險家斯坦因在俄國人之后也到了黑水城,他在同一地點也發(fā)掘收獲了大批西夏文獻殘片,總量為4000余件,全部殘頁編號約7000多個。文字種類除西夏文外,還有數(shù)量可觀的藏文、回鶻體蒙文等,內(nèi)容廣泛,涉及官府文書、軍法兵書、典當契約、韻類辭書、詩歌藝文、醫(yī)學藥方、星歷占卜、佛經(jīng)等。英藏黑水城文獻雖多為碎片,但由于挖掘程序的專業(yè)化和殘片的多樣化留給人們更多的信息,是俄藏黑水城文獻的重要補充。
1918年前后,寧夏靈武縣衙門修葺本地城墻時,掘出5個封存有許多西夏文寫本和刻本經(jīng)典的瓦罐。這批文物輾轉送抵官署,間有流失到日本、美國、法國等十多卷。到1929年由當時的北平圖書館收購,是為中國國家圖書館藏西夏文獻,粗略統(tǒng)計為17種99卷。寧夏靈武出土文獻的刊刻或印行年代,大約在元明之際,比較俄、英藏品西夏-元的年代略晚,正好反映了元代以后對于西夏文化的傳承和政策環(huán)境,以及西夏遺民的生活狀態(tài)。這些材料和俄、英藏品不是同一來源,卻正好可以從不同地理位置發(fā)現(xiàn)印證一些重要歷史問題。
上海古籍出版社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從事俄國、法國和國內(nèi)各博物館、圖書館所藏敦煌、西域和黑水城文獻的編纂出版,至今該領域的出版成果已蔚為大觀。他們以十多年的努力,先后同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合作完成了《俄藏黑水城文獻》漢文和西夏文世俗文獻1-11冊的出版;同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合作完成了《英藏黑水城文獻》的1-4冊的出版;近年他們又與中國國家圖書館、寧夏回族自治區(qū)社會科學院合作,完成了《中國國家圖書館藏西夏文獻》1-4冊的出版,不僅使流失海外的西夏文獻重歸故里,也促進了國內(nèi)西夏學的研究和發(fā)展。
據(jù)了解,有關西夏學的各個專題研究如“西夏社會”、“西夏美術史”、“西夏軍事制度”、“西夏文化藝術”、“西夏佛教史”等都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并出版了專著。在“第二屆西夏學國際研討會”上,皇皇巨制《西夏通史》更使歷史學家欣慰不已。隨著西夏學研究的深入,現(xiàn)代學者將重構數(shù)百年的西夏歷史,彌補二十四史中沒有西夏專史的缺憾。
注:凡注明“中藝網(wǎng)”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wǎng)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wǎng)”水印,轉載文字內(nèi)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wǎng)”,否則本網(wǎng)站將依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wǎng)絡知識產(chǎn)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