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并非年頭越早價值越高 少"大器“或受材料所限
[中藝網(wǎng) 發(fā)布時間:
2014-05-12]
玉器是一種高層次的文化載體,尤其是古玉,發(fā)展史長達八千年,與各個時期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宗教、禮儀、等級和審美觀都有著密切的關系,這是其他藝術品無法比擬的??梢哉f,玉器的發(fā)展史就是一部中華文史的縮影。
在廣東,古玉收藏向來相對于書畫、瓷器收藏較為小眾,但正在廣東省博物館舉行的民間古玉藏品展顛覆了人們對廣東藏玉的慣有認識。雖然只是民間藏玉展,但藏品涵蓋上至距今5000余年的新石器晚期文化,下至近現(xiàn)代時期,讓幾位國家級專家都連連感嘆“實屬罕見”。
古玉為何少大器?
主持人:中國的玉文化博大精深,因為年代跨度很大,很多人習慣把古玉分為高古玉、中古玉、近古玉,這是怎么區(qū)分的?
云希正:目前對高古玉、中古玉、近古玉的時代劃分并不完全一致,我是傾向于把漢代以前的古玉劃分為高古玉,包括新石器時代還有夏商周三代;漢代以后的屬于中古玉;近古玉的時代劃分現(xiàn)在也不完全一致,有的人把明代以后的玉器視為近古玉,有的人把清代、民國的玉器直接劃歸近現(xiàn)代玉器。
主持人:各個時期的玉器有著獨特的時代特征,但我們發(fā)現(xiàn),古玉的個頭普遍比較小,就像這次的“拾貝齋藏玉精品展”,一件長38.8厘米的“玉鉞”,就被視為“鉞中之王”,這是為什么?
劉云輝:古玉也有大器,但的確比較少,以小件為主,這主要是受當時的材料所限。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很多玉璧、玉琮都是和田籽玉,是當時皇室用的東西。那時候巴掌大的一塊玉就很了不起了,大件的玉器一般材質都不是特別好。
中國玉器發(fā)展史上有幾個高峰,漢代就是其中的一個高峰,當時的玉器制作量很大,有禮儀玉、裝飾玉、葬玉、生活用玉等。特別是西漢時漢武帝派遣張騫出使西域,開通了絲綢之路,東漢時班超再次打通這條線路,這使得大量來自新疆的優(yōu)質和田玉料可以進入中原地區(qū)。
到魏晉南北朝時期,戰(zhàn)亂不息,經(jīng)濟蕭條,玉器發(fā)展進入低谷。而且當時道教發(fā)展起來,人們將玉看成是延年益壽的藥物,一度出現(xiàn)“食玉”之風,認為“服玉者,壽如玉”,這對玉器的發(fā)展也產(chǎn)生了負面影響。
還有相信金縷玉衣可以防腐,這是中國玉文化的糟粕,但并不是主流。中國的玉文化是世界上最發(fā)達的,中國玉器八千年綿延不斷,至今仍在生產(chǎn)與使用。而世界其他兩個古代玉器產(chǎn)地——中南美洲瑪雅文化和新西蘭毛利人的玉文化流行時間很短,而且器形種類單一,不像中國的玉文化根植在中國的歷史文化中,非常了不起。
古玉收藏不單只是和田玉
主持人:瑪瑙是古人非??粗氐膶氂袷г诠庞裰幸舱加泻苤匾牡匚?,但似乎一般的藏家收藏的古玉都僅限于和田玉,這是為什么?
云希正:不是藏家不愿意收,而是這兩種制品比起和田玉的制品要少得多。水晶、瑪瑙被地礦學者稱為半寶石,文物鑒賞家稱其為非主流玉器,但它們在廣義的玉料家族中占有顯要位置。今天看來,水晶、瑪瑙蘊藏豐富,但古水晶、瑪瑙制品遺存較少,真品難尋。
事實上,水晶、瑪瑙的開采與使用,是和玉器同步的。早在舊石器時代,我國就曾利用水晶作為打制石器的原料,到了新石器時代中晚期,開始使用瑪瑙、水晶制作簡單的工具和人體裝飾品,但品種、數(shù)量比較少,遠不如玉器制作發(fā)達。玉、水晶、瑪瑙有著共同的時代特征,制作工藝也基本相同。
從西周開始出現(xiàn)的“組玉佩”,除了玉璜、牌形飾為主體外,串聯(lián)其間的珠、管首先瑪瑙。到兩漢魏晉南北朝時期,水晶、瑪瑙制品的范圍擴大,創(chuàng)新增多。當時將水晶制品鑲嵌在高等級劍具的劍首,文獻上稱為“明珠標首”;瑪瑙制品裝飾在劍鞘上,古人視作“紅玉”。
和田玉在王室中的主導地位是慢慢建立起來的,王朝的建立就是和田玉大規(guī)模東輸?shù)淖钪匾獎恿?。從夏朝開始,和田玉東漸,到張騫出使西域開通了絲綢之路,大量和田玉料進入中原地區(qū),最終確立了和田玉在王室中的主導地位,其他地方玉就成為了陪襯。
主持人:古玉的材質除和田玉、瑪瑙、水晶以外還有哪些?
劉曉雄:還有綠松石、青田石、琥珀、煤精、琉璃等等。玉的定義應該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玉只包括軟玉和硬玉。
主持人:現(xiàn)在出土發(fā)現(xiàn)的一些琉璃璧,是不是就是當年用琉璃仿制的玉璧?
劉云輝:沒錯,古代玉材很珍貴,皇帝墓葬里就發(fā)現(xiàn)有璃璧殉葬。在古代就已經(jīng)有真玉和假玉之分,文獻有記載,漢代舉行祭祀活動時,不能用假玉,寧可小一點都要用真玉。但到了唐代,人的觀點發(fā)生了變化,祭祀也開始有假玉出現(xiàn),出現(xiàn)了琉璃璧。在墓葬中,柱子本來是要用玉做的,但后來也開始用花石替代了。
但在真玉和假玉的區(qū)分上,古人是很清楚的,真東西就是真東西,代替物就是代替物,不像現(xiàn)在的作假幾乎都可以亂真了。
云希正:所以不管是初學者還是有一定眼力的人,玩古玉都要自己學會識真辨?zhèn)?。這句話大家都常說,但真正做到也不容易,包括我們在這行工作了幾十年,到現(xiàn)在都要很謹慎。
古玉偏重藝術性
新玉偏重工藝性
主持人:古玉不但很少有大器,玉質更是比不過新玉,玩古玉最大的樂趣是什么?
劉云輝:中國玉器的發(fā)展演變經(jīng)歷了幾個高峰,每個朝代的玉器都有其獨特的時代特點??傮w來說,早期的玉器更具藝術性,到了晚期的玉器,基本上我們都認為是工藝品了。
玉器在古代社會中既是精神財富,也是物質財富。玉所特有的美麗光澤和溫潤內(nèi)質使它成為一種超自然物品,被賦予人文之美。早期的玉器很多都是禮器,寄托著當時人的信仰,溝通天地,也是身份的象征,文化內(nèi)涵很豐富。玉文化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也很深遠,早在2500年前,圣人孔子就提出“君子比德于玉”,將人的美好品德與玉的溫潤光澤內(nèi)質聯(lián)系在一起。
而到了近現(xiàn)代,隨著社會科技的進步,人類對大自然逐漸有了認識,敬畏之心大減,玉器的作用慢慢變成了祈福、辟邪吉祥的一種寄托。
劉曉雄:就好像漢代的玉器,造型靈動、線條流暢,雖然本身的玉質不怎么樣,但是拓片以后線條非常清晰靈動,那個感覺和近現(xiàn)代的玉器很不一樣。近現(xiàn)代的玉器太多借助機械的手段,感覺硬邦邦的。當然,我也不否認當代也有一些大師工藝很好,但你細細琢磨比較就會發(fā)現(xiàn),那個味道真的是不一樣的。漢代玉器的信息量、文化內(nèi)涵非常豐富,但到明清之后就沒有這個味道了,沒有太多文化內(nèi)涵了。
并非年頭越早的古玉價值越高
主持人:現(xiàn)在流傳下來的古玉說多不多,說少不少,是不是所有的古玉都有收藏價值?
云希正:古玉的價值也分為不同的層次,如果是從博物館的角度出發(fā),一件古玉價值的高低,是從歷史價值、藝術價值、科學價值這三方面來衡量的,然后分為一般文物、珍貴文物,并不是說年頭越早就越好。
比如說這次省博展出的玉鉞,我們幾個專家都承認是鉞中之王。玉鉞是神權、王權、軍事指揮權集于一身的象征物,后來變成王者手中的權杖。石鉞有很多,但玉鉞并不多見。這次展出的玉鉞,接近距今4500年前陜西襄汾陶寺文化玉鉞的特征,之前發(fā)現(xiàn)的陶寺文化玉鉞長僅16.6厘米,而這件玉鉞長38.8厘米,在史前玉鉞遺存中是最長的,所以我們認為它的價值高。
又比如說這次展出的一件東漢水晶翁仲,跟河南洛陽燒溝漢墓出土的翁仲風格很接近,但河南等地出土的翁仲高度僅在2.9-4.1厘米之間,而這件東漢水晶翁仲高16厘米,應該是迄今發(fā)現(xiàn)最高的一尊水晶翁仲。
劉曉雄:一件古玉價值的高低,跟其在歷史上的作用,跟墓葬主的身份都有很大的關系。一般來說,同時期的古玉可以分為普通品、帝王玉、民間玉等等,價格差別非常大。
現(xiàn)在很多人都說“古玉賣不過新玉”,我并不認同,關鍵要看什么樣的古玉。如果是同樣大小的一件圓雕動物,漢代的價值肯定比明清的高,
玩玉器的群體可以用金字塔來打個比方,玩新玉的人在金字塔底層有一大堆,慢慢往上是一些玩明清玉、玩中古玉、玩高古玉的。有些新玉玩家玩著玩著,隨著認知度的提升,就會一直往上追,變成古玉玩家。在我介入古玉收藏這20多年來,高古玉的價格一點都不便宜。
收藏心得
偏激的人不能玩收藏
主持人:劉曉雄先生玩古玉20多年,有什么心得體會可以跟藏家們分享?
劉曉雄:20多年一路走來,尋尋覓覓,面對各種誘惑,能夠堅持下來的確非常不容易,至今我沒賣過一件藏品。很多人問我為什么走上這條道路,怎么堅持下來的,我自己也說不清楚,可能就是興趣愛好吧。我也走過彎路、打眼交過很多學費,玩收藏買到假東西沒有一個人可以避免,關鍵是不要一路錯下去,那就真的完蛋了。所以在這個過程中,要找對老師、找對專家,還要跟行家之間多一些溝通交流。
我有很多朋友一開始一起玩古玉,但很多人中途放棄了,能堅持下來的,都是因為有著一顆平常心,沒將收藏當做投資,而是在收藏的過程中不斷學習、糾正、提高。收藏的過程中我們經(jīng)常會遇到這樣的例子:買到一件東西,一個行家說假,一個專家說真,另一個專家又說不靠譜,如果沒有一顆平常心和一定的定力,你很容易會糾結,時間長了,就云里霧里自己都分不清真假了,久而久之就失去了信心。如果再帶一點功利心,急功近利的話,買到假東西打擊就很大。所以玩收藏的人性格千萬不能偏激,千萬不要鉆牛角尖,要不收藏就不是一種樂趣了。
其實一件東西有人說真、有人說假這很正常,有時候十個專家都可能會有十種說法,關鍵是收藏者自己有一個底線。比如說一塊古玉,有人說是漢代的,有人說是春秋的,還有人說是戰(zhàn)國的,這不是原則性問題,只是斷代有爭議,只要是老東西,沒必要計較短短一兩百年的爭議,自己慢慢去研究就是了。
主持人:那你是如何平衡各方意見的?
劉曉雄:收藏這一行有三家:專家、行家、藏家,我認為這三者是個有機的整體,缺一不可。現(xiàn)在社會上這三家的矛盾比較大,經(jīng)常是同樣一件東西行家、專家各有看法,藏家對行家也有一些意見,這是個很要命的問題。其實這三家本來應該是個有機的整體,相互補充,各有所長,三個專家三個不同的觀點我都正面吸收的話,對自己是個很好的學習機會。
劉云輝:劉先生這樣的收藏家真的很少有。他的藏品涵蓋上至距今5000余年的新石器晚期文化,下至近現(xiàn)代時期。史前時期如有紅山文化的玉聯(lián)璧等,良渚文化的神面紋玉琮等,有龍山晚期文化的玉璧等。進入歷史文明時期,藏品中除夏代之外,商代、西周、春秋、戰(zhàn)國、秦漢、魏晉、唐代、五代、宋、遼、金、元、明、清時期的玉器幾乎沒有缺環(huán),基本上可以自成系統(tǒng),這在收藏家中實屬罕見。
云希正:要收藏就首先要做好功課,不能盲目地收,偶爾可能會碰到一件好東西,但是大部分情況下都是在交學費,抱著撿漏的心理玩收藏是不行的。收藏最終還是取決于收藏者本身的學識,你的眼力需要依靠你的學識,學識不僅僅是從書本上來的,還要研究各地考古出現(xiàn)的東西,找到收藏可以借鑒的標準器。
延伸閱讀
古玉收藏誤區(qū)
一、求大求美
一些收藏家往往喜歡收藏體形大的、圓雕的、造型奇異的高古玉,殊不知這正是仿古作坊投其所好制作的仿古玉。唐代以前,由于受運輸能力所限,玉料的塊度較小,而且玉器的用途以佩戴為主,因此玉器的體形不大,基本上是片狀,很少見陳設用玉,這是基本規(guī)律。目前市場上很多看上去大而美的高古玉都是仿品。
二、貪圖便宜
很多收藏家都有這種心理,認為市場上可以撿漏,花小錢買好東西,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古玩市場已經(jīng)發(fā)展了十幾年,特別是近幾年來經(jīng)濟發(fā)展迅猛,收藏群體急劇擴大,連海外的中國文物都回流到國內(nèi),加上現(xiàn)在的社會資訊十分發(fā)達,撿漏的機會基本沒有?!氨阋藳]好貨,好貨不便宜”對于每個收藏家來說都是真理。
三、過于心急
傳統(tǒng)收藏家把收藏古玉當作閑情逸致,窮其一生所收藏的古玉不過一二百件。但現(xiàn)在有一些收藏家財大氣粗,認為只要投入巨資就能收到大量古玉,這是違背收藏規(guī)律的。他們在三四年內(nèi)一口氣購買幾百件古玉,結果大部分是仿品,這些仿品一眼望去用料、雕工、沁色幾乎一致,顯然是某一地作坊的產(chǎn)品。 記者 許悅 實習生 郭敬靜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盧兆蔭、古方)
注:凡注明“中藝網(wǎng)”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wǎng)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wǎng)”水印,轉載文字內(nèi)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wǎng)”,否則本網(wǎng)站將依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wǎng)絡知識產(chǎn)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