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密渡橋出土大量銅錢瓷器
[中藝網 發(fā)布時間:
2005-08-18]
密渡橋,寸土寸金的繁華之地,有誰知道,千百年前的這片土地,同樣熱鬧而繁華。近日,從杭州市考古所獲知,考古專家們在密渡橋發(fā)掘出了宋代古河道遺址。
搶救性發(fā)掘露出千年河床
如果不是考古人員的指點,怎么也不會想到,湖墅南路和密渡橋路交叉口,一片熱火朝天的工地里,會蘊藏著一個秘密。發(fā)掘地處在鬧市中心,周邊都是高樓大廈,挖掘的范圍并不大,探方僅600平方米,實際發(fā)掘551平方米。
發(fā)掘工作是從3月底開始的,當時因為這里要建造高樓,打地基時發(fā)現了大量瓷片,考古所立即派出隊伍入駐工地,進行搶救性發(fā)掘。
經過3個多月的搶救性發(fā)掘,考古人員驚喜地發(fā)現,深埋在地表以下4米左右,漸漸露出了千年前古代河道的芳容。展現在眼前的是一個完整的河床,古河道向南北兩方延伸,幾乎與湖墅南路平行??吹胶哟怖镓Q著大量木樁,每根木樁上滿是小孔,考古人員說,這些木樁就是當年用來加固河堤的,算起來,距今有千年了。盡管泥土一層一層將它們湮沒了,但是木樁依然矗立于此。
三層文化層出土大量器物
盡管地表層的部分瓷片被撿走了,但地表以下仍然保存完好。負責這次考古發(fā)掘工作的張玉蘭說,本次發(fā)掘共有三個地層,第一層是近現代人類活動堆積而成的擾層,呈灰褐色,土質比較松軟,但土的結構比較密,厚度為10至180厘米,在這一層里共出土了銅錢150枚,比如元豐通寶、紹興元寶、雍正通寶等13個品種,另外還出土了少量釉陶、瓷、陶器殘片。
第二層是南宋晚期至元代層,呈灰黃褐色,厚度為30至190厘米,土質疏松,這一層里出土銅錢125枚,品種比第一層多,有27種,同時,還出土了角器、鐵器、青瓷、白瓷、醬瓷等,有些瓷器上鑲有扣銀邊,非常精美,還有些器墨上寫著“馬、朱、沈”等。
第三層是宋代層,也是這次發(fā)掘的最深層,土質很松,呈褐色,距地表有40至350厘米,厚度為190厘米,地層有斜坡狀,這一層里出土了大量的銅錢,共有37個品種750枚,另外還有香爐、牛角、碗、盤等器物。出土的銅錢及器物之多,出乎考古人員的預料。
武林門外當年也很繁華
盡管現在已經看不到緩緩流水從河床上流淌而過,但那低緩的河床似乎仍在向人們訴說著當年的繁華。張玉蘭說,古河道的位置在環(huán)城北路以北,從以往的歷史記載上看,杭城的繁華之地一直以南部為主,過了環(huán)城北路武林門外,相對冷清些。但是古河道的發(fā)現,特別是古河道里沉積的大量文物,可以想象當年的這里曾經非常熱鬧。
在挖掘中,考古人員發(fā)現了8個船槁構件,就是以前劃船時,用來撐船的毛竹竿前面的鐵護頭,從這一器物可以確定,當年這條河道并不是很深,只需輕輕一撐就可以前行了。考古人員說,古代的杭州水網交錯,這樣的河道是非常多的。
從高空望下看,古河道遺址所在位置與運河不過百米路。可以想像,這條古河道當年也許是運河的支流,而從這么多瓷器和銅錢來看,當年,這里也許是個貿易市場,或是集散中心。張老師說,古河道遺址的發(fā)現,對研究密渡橋的布局及歷史沿革提供了新的資料,也為考古人員研究杭城的水利歷史提供了實證。
杭州日報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