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在线视频噜噜噜国产_一本久久伊人热热精品中文_超碰爆乳超爆乳中文字幕系列_国产日韩AV免费无码一区

您的位置:首頁 > 藝術觀點

彭鋒:美學的復興是全球化時代的產物

中藝網 發(fā)布時間: 2011-06-30
  美學與全球化時代的新文化

  彭鋒 哲學博士,北京大學哲學系副教授,北京大學美學與美育中心美學原理研究室主任,中華全國美學會常務理事、副秘書長。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古典美學、西方當代美學、中西比較美學。出版有學術著作:《完美原自然》《美學的感染力》《詩可以興——古代宗教、倫理、哲學與藝術的美學闡釋》《美學的意蘊》《生與愛——古代中國人審美意識的哲學根源》《實用主義美學》《哲學實踐》《中國文化導讀》等。

  深入發(fā)展的全球化,已經將地球變成了一個村落。不同文化之間的交往,呈現出前所未有的頻繁和深入。從近年來興起的跨文化研究中可以看到,探尋和建設一種適應全球化時代的新文化,成為許多學者的共識。適應全球化時代的新文化是一種怎樣的文化?它是否以犧牲文化多樣性為代價?如何才能夠形成這種新文化?如此等等問題成為今天關注文化建設的學者們思考的焦點問題。

  我們不難理解美學為什么會在全球化時代興盛起來,因為全球化時代的政治、經濟和文化需要像美學一樣的開放性和包容性。如果真的是這樣的話,美學學科的不確定性,或者長期以來人們對美學學科的合法性的質疑,在全球化時代就不再是它的缺點,而是它的優(yōu)勢。


  如果真如艾爾雅維茨所言,美學可以忽略文化差異,那么美學就可以為建設全球化時代的新文化做出貢獻。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在審美上最容易達成共識。正是這種審美共識,是全球化時代的新文化賴以建立的基礎。

  如何能夠做到既追求共識又保持多樣呢?對于文化間美學來說,審美共識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共同追求的理想,而不是現在或過去的事實。這種理想是無法實現的,因此它依然可以庇護審美判斷的多樣性。如果說后現代美學注重審美判斷的多樣性,超文化美學注重審美判斷的普遍性,文化間美學注重的就是某種能夠包容多樣性的普遍性。

  美學的復興是全球化時代的產物

  對于全球化究竟從何時開始,不同學者有不同的看法。對于多數中國人來說,改革開放之后才感受到全球化時代的一些氣息,只有到了21世紀之后才感覺到全球化不再是理論而是事實。加入世貿組織、成功舉辦奧運會以及世博會,讓中國拉近了與世界各國的距離?;ヂ摼W、移動電話和出境旅游的興起,讓中國人的生活可以輕松地跨出國門。

  目前,國際美學出現了一些新的動向。首先是美學的整體復興。從20世紀50年代過來的美學家基維(Peter Kivy)對于美學由沉寂走向興盛深有體會:“如果某些哲學的分支還承受著‘沉寂’的綽號,那么,無論美學還是藝術哲學,都不再是其中的一員;它們獲得了前所未有的興盛發(fā)達……如果讓任何一位出版商在1959年來考慮一套哲學指南系列讀物(比如說),我敢肯定美學指南不會包括在該計劃之內。但今天,不包含美學指南的這種計劃是不可能被考慮的?!庇纱丝梢园l(fā)現,美學由哲學學科中的丑小鴨變成了白天鵝。其次,美學由歐美中心走向了全球,成為了真正的國際美學或者全球美學。從1913年舉辦第一屆世界美學大會算起,迄今已經舉辦了18屆大會。前14屆有13屆在歐洲舉辦,只有一屆在加拿大的蒙特利爾舉辦。而蒙特利爾雖然在地域上屬于北美,但在文化上仍然屬于歐洲。因此,可以毫不夸張地說,那時的國際美學實際上就是歐洲美學。進入21世紀之后,情況有了根本性的變化。2001年以來的4屆世界美學大會舉辦地先后是日本東京、巴西里約熱內盧、土耳其的安卡拉、中國的北京。這從一個側面反映美學從歐洲中心走向了世界各地。

  據舒斯特曼(Richard Shusterman)觀察,全球化之所以導致美學的歐洲中心解體,原因在于出現了兩種新傾向:第一,全球化使得英語的地位不斷上升,進而使得英美美學變得更為重要。第二,中國和日本等亞洲國家的美學家有一種強烈要求,“要復興他們自己的美學理論傳統和藝術實踐傳統。他們不再認為美學一定首先就是西方美學,不再認為最好的藝術一定首先是西方藝術。尤其有趣的是,許多開明的西方藝術理論家和美學家正在得出同樣的結論,他們開始越來越欣賞亞洲的藝術,越來越承認亞洲美學理論的價值了?!北M管兩種傾向有些相左,但它們“都體現了傳統的歐洲大陸美學的舊有霸權在衰落”。

  如果說全球化時代美學擺脫歐洲中心的現象比較容易理解的話,為什么會出現美學的興盛就不那么好理解了。艾爾雅維茨(Ales Erjavec)有一種看法,能夠較好地解釋這種現象。在艾爾雅維茨看來,美學之所以在全球化時代興盛起來,原因在于全球化導致的政治格局、經濟形式和社會形態(tài),與美學自身的特性非常吻合。艾爾雅維茨援引哈特(Michael Hardt)和奈格里(Antonio Negri)等人的說法,認為經濟全球化必然導致民族國家強權的衰落,代之而起的是一種新的強權形式,一種新的帝國的誕生。這種新的帝國或強權形式,不再建立在單個民族國家的基礎上,因而失去了中心。艾爾雅維茨等人關于全球化時代政治格局的構想與哈貝馬斯(Jürgen Habermas)尋求超越民族國家的政治共同體一致,代表全球化時代政治構想的一種趨勢。美學學科的開放性和非霸權性與全球化時代的去中心傾向相適應。艾爾雅維茨指出:“如果數十年前美學還是藝術哲學和美的哲學的話,那么今天它已經轉變成了一個各種平行的理論話語共存的廣大領域。美學今天顯然不再被視為一種霸權,而是某種東西的‘第二特性’,無論這個東西的‘第一特性’是什么,無論它是藝術史、比較文學、解構主義、批評理論、藝術社會學、文化研究,還是音樂學、舞蹈理論。就像今天的帝國那樣,美學也失去了中心,或者具有諸多不同的中心?!闭驗槊缹W沒有中心,沒有嚴格的限制,因此它可以包容眾多不同的理論。就“第一特性”來說是藝術史的東西,就“第二特性”來說可以是美學,就“第一特性”來說是文化研究的東西,就“第二特性”來說也可以是美學,盡管藝術史與文化研究截然不同。換句話說,由于美學在“第一特性”上沒有任何確定的所指,或者說由于美學實際上只是一個“空的能指”(empty signifier),因此它可以包容許多不同甚至沖突的理論。就像全球化時代失去中心的政治共同體一樣,由于它不再建立在單一的民族國家的基礎上,因此任何民族國家都可以囊括進來,不管它們之間存在多大的不同甚至嚴重的沖突。由此,我們就不難理解美學為什么會在全球化時代興盛起來,因為全球化時代的政治、經濟和文化需要像美學一樣的開放性和包容性。如果真的是這樣的話,美學學科的不確定性,或者長期以來人們對美學學科的合法性的質疑,在全球化時代就不再是它的缺點,而是它的優(yōu)勢。因為“作為不同甚至沖突的知識和理論話語領域的一個充滿分歧的集合體,美學只有在它不被嚴格界定的時候才有可能。盡管它攜帶的普遍意義比較模糊,但正是這種特征讓它可以成為一個全球概念。而且,任何嚴格定義都不僅讓美學變得僵化,而且無視了這個事實:美學不再是‘哲學大廈中的一部分’……而是一種橫向知識,不僅忽略了傳統的學科劃分,而且忽略了文化差異,特別是后者在今天顯示了它的多產本性。”根據艾爾雅維茨的理論,在全球化時代,美學之所以變得多產而富有活力,關鍵在于它可以忽略文化之間的差異。

  不同文化之間在審美上最容易形成共識

  如果真如艾爾雅維茨所言,美學可以忽略文化差異,那么美學就可以為建設全球化時代的新文化做出貢獻?,F在的問題是:為什么美學可以忽略文化差異?我想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在于,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在審美上最容易達成共識。正是這種審美共識,是全球化時代的新文化賴以建立的基礎。

  審美與個人趣味有關,是一個最難形成共識的領域。康德將審美判斷確定為反思判斷,以區(qū)別于認識活動中的規(guī)定判斷。所謂規(guī)定判斷是從一般到特殊的判斷,它是認識判斷的典型形式。反思判斷是從特殊到一般,它是審美判斷的典型形式。由于沒有事先確定的概念和準則可以依循,因此反思判斷是完全自由的。事實上,即使審美有了確定的標準,人們也不會拿它們當真,因為對標準的違背不會造成嚴重的后果。在其他領域中,違背標準,就有可能受到公眾的譴責,甚至遭到法律的懲罰。由于在審美判斷問題上,既沒有抽象的標準,也不會因違背標準而產生嚴重的后果,因此就可以充分展示個人的偏愛。所謂審美共識,既不可能,也無必要。然而,正是這種寬松性,使得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在審美判斷上容易達成共識。我們可以套用康德的特殊修辭,將審美共識稱之為建立在無共識基礎上的共識。

  當我們說審美判斷難有共識的時候,這種說法只是適合于某種文化共同體內部。在任何一個文化共同體內部,在審美判斷問題上受到的制約都最小。借用康德的經典說法,審美判斷是無功利、無概念、無目的的。由于沒有功利、概念、目的的限制,在審美判斷上就很難達成共識。共識往往是限制的結果。不同的文化之所以呈現出不同的特征,原因在于它們的限制不同,依據限制而形成的內部共識不同。文化多樣性,實際上是限制的多樣性,內部共識的多樣性。在某個方面限制程度越大,內部共識越強,體現出來的文化風格或差異就越明顯,不同文化之間要在這個方面達成共識的難度就越大。換句話說,在同一文化內部共識越強的方面,在不同文化之間就越難形成共識?,F在的問題是:我們能否反過來說,在同一文化內部共識越弱的方面,在不同文化之間就越容易形成共識?當前國際美學和藝術領域中的潮流,在某種程度上支持這種判斷。無論在美學研究還是藝術創(chuàng)作領域,人們發(fā)現,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在審美判斷問題上最容易達成共識。

  1994-1997年,科馬(V.Komar)和梅拉米德(A.Melamid)雇傭民調機構來調查人們對藝術的偏好,范圍涉及亞洲、非洲、歐洲和美洲十多個國家。調查的結果顯示,全世界人民在審美判斷上具有驚人的一致性:最受歡迎的顏色是藍色,其次是綠色;具象繪畫比抽象繪畫更受歡迎;最受歡迎的畫面構成要素有水、樹木和其他植物、人物、動物。

  一些在不同文化圈中生活過的人也發(fā)現,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在審美上的差異并沒有想象的那么大。首先,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不同國家、不同文化圈中的人們都愛美。正如威爾什指出的那樣,“所有文化都看重美,所有人都看重美的事物,對美的賞識是普遍的?!逼浯?,盡管不同文化對何物為美的看法有所不同,但是“的確存在某些有關美的鑒賞的普遍范型,某些審美偏愛對于在任何文化中生活的人們都有效,對于與這些范型相符合的事物,所有人都會將它們評價為美的?!备鶕柺驳挠^察,全世界人民在自然風景、人體、藝術等方面的審美判斷上,并沒有多大的差異。就自然來說,都喜歡草原景觀;就人體來說,都喜歡身材勻稱、五官端正、皮膚光潔、頭發(fā)濃密而有光澤;就藝術來說,都喜歡具有驚人之美的作品,如泰姬陵、蒙娜麗莎、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等等。有鑒于此,威爾什主張人類對于美的賞識具有普遍性。我們將這種普遍的美的賞識稱之為審美共識。

  審美共識是建立全球化時代新文化的基礎

  一些多元文化論者擔心,強勢的普遍論會給某些非主流文化造成壓力。為了避免這種壓力,超文化美學近來有向文化間美學(intercultural aesthetics)發(fā)展的趨勢。與超文化美學單純追求審美共識不同,文化間美學在追求審美共識的同時,又力圖保持審美多樣性。如何能夠做到既追求共識又保持多樣呢?對于文化間美學來說,審美共識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共同追求的理想,而不是現在或過去的事實。這種理想是無法實現的,因此它依然可以庇護審美判斷的多樣性。如果說后現代美學注重審美判斷的多樣性,超文化美學注重審美判斷的普遍性,文化間美學注重的就是某種能夠包容多樣性的普遍性。

  這種包容多樣性的普遍性如何可能存在呢?首先,讓我們假設審美判斷中的普遍性或者審美共識體現的是眾多審美趣味中的一種。比如,審美共識欣賞紅色,審美多樣性欣賞藍色、黃色、綠色等等。在這種情形下,如果說對審美共識的追求會導致審美多樣性的喪失,就一定意味著一個人由喜歡藍色等顏色改變?yōu)樾蕾p紅色之后,就不再欣賞藍色等顏色了??贫?Ted Cohen)正是在這種意義上來論證沒有必要改變趣味,比如說一個人由欣賞流行音樂改變?yōu)樾蕾p古典音樂之后,他就不再欣賞流行音樂了,從前從流行音樂中獲得的樂趣就為從古典音樂中獲得的樂趣所取代了,就最終獲得的都是樂趣來說,花費時間和精力去追求這種“取代”毫無必要?,F在的問題是:如果一個人欣賞紅色之后仍然可以繼續(xù)欣賞藍色等顏色,那么就可以證明對普遍性的追求并不以犧牲多樣性為代價,花費時間和精力去改變趣味就有必要,因為這樣不僅可以擴大我們的欣賞領域,而且可以拓展我們的欣賞深度。比如,丹托(Arthur Danto)就強調,對于藝術界的風格知道得越多,對某一種風格的理解就越深,有關這種風格的經驗就越豐富。

  其次,讓我們假設審美共識不是眾多審美趣味中的一種,而是一種超級趣味或者無趣味,一種無法實現的理想趣味。比如,審美多樣性欣賞紅色、黃色、綠色、藍色等等,審美共識欣賞無色。一方面,無色因為包含成為紅色、黃色、綠色、藍色等等的全部可能性,因而是一種超級顏色;另一方面,由于根本就不存在這樣的無色,因此它只是一個無法實現的理想顏色。這種超級顏色或者理想顏色的存在,不僅并不妨礙紅黃綠藍等顏色的存在,而且可以讓它們變得更加鮮艷。如果真的是這樣的話,對作為理想的審美共識的追求,就并不會妨礙審美多樣性的共存。

  但是,這并不意味著不發(fā)生任何變化。盡管都主張審美多樣性,沒有普遍性理想的后現代美學,與推崇普遍性理想的文化間美學之間存在重要的區(qū)別。簡單說來,在有普遍性理想的情況下,多樣性將發(fā)展成為相互欣賞的多樣性;在無普遍性理想的情況下,多樣性將發(fā)展成為相互對立的多樣性。在全球化時代,審美和藝術在很長時間里依然會體現文化差異性,但這些差異性將受到共同追求普遍性的理想的調和,由此,不同文化之間將不再是敵對關系,而是欣賞關系。也許我們可以借用德里達的“無條件的好客”概念,來表達這里的欣賞關系。只有發(fā)展出這種“無條件的好客”態(tài)度,才能維持多元文化的存在,才能進一步在此基礎上建設一種適應全球化時代的新文化。我想進一步強調的是,“無條件的好客”只能是審美意義上的欣賞,因此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全球化時代的新文化,只能是一種審美文化。今天,全球范圍內的審美化進程,已經預示一種普遍的審美文化的來臨。

  作者:彭鋒
分享到:
          推薦給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
現代名家作品推薦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tài) | 專家顧問 | 藝術顧問 | 代理合作 | 廣告服務 | 友情鏈接 | 聯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藝網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聲明
電信與信息經營證: 粵B2-20060194 全國統一服務熱線: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