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在线视频噜噜噜国产_一本久久伊人热热精品中文_超碰爆乳超爆乳中文字幕系列_国产日韩AV免费无码一区

您的位置:首頁 > 藝術觀點

訪談布魯諾•拉圖爾 :藝術與科學

中藝網(wǎng) 發(fā)布時間: 2015-01-23
布魯諾·拉圖爾(Bruno Latour),當代科學知識社會學(Sociology of Scientific Knowledge,簡稱SSK) 研究和法國新社會學派的重要人物,2007年起擔任巴黎政治學院社會學研究中心教授、副院長。他倡導的實驗室人類學研究方法和行動者網(wǎng)絡理論(actor-network-theory ,簡稱ANT)以及《我們從未現(xiàn)代過》、《重組社會》等著作,不僅在社會學界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對包括藝術在內(nèi)的各學科的研究、實踐都是富有啟發(fā)性和創(chuàng)造力的工具。

問:布魯諾·拉圖爾,您是位哲學家嗎?

答:我是哲學家,但是個特別的哲學家,因為我不僅用文本和經(jīng)典來處理哲學問題,還用調(diào)研(enquête)來處理,這是人種學(ethnographique)的方式,更加量化一點。我是位經(jīng)驗哲學家。

問:您的思想遵循一個計劃嗎?

答:反正是有個長期項目的,我不知道是否可以說一個人只有一種思想,柏格森是這么說的,每個哲學家只有一種用一生來發(fā)展的思想,而后這種思想成為一種必要。我的情況有點是這樣,因為我有一個相當系統(tǒng)的人類學計劃,我已經(jīng)追隨將近30年了??梢哉f,我相當固執(zhí)。

我的計劃是要做一部現(xiàn)代人的人類學,現(xiàn)代人為已經(jīng)其他人做了一部人類學;但他們一直沒為自己做一份人類學,因為他們過于忙著現(xiàn)代化自己和現(xiàn)代化“別人”,有時候用友好的形式,有時候用不太友好的、可以說是更帝國主義的形式。我們一直缺乏對現(xiàn)代人即西方人的描述,要用到的方法會跟用在“別人”身上的人類學方法有點像。

問:為什么想把科學與藝術拉到一起研究?

答:十七世紀以來的傳統(tǒng)是盡可能將二者分開,構建出一邊是虛構世界——也就是所謂的文化,另一邊是理性與自然世界。這種分化由來已久,但實踐層面始終都復雜得多,因為藝術家和科學工作者一直在工具生產(chǎn)方面緊密合作,特別是在視覺(visualization)工具方面,他們一直是共同的。從來沒有哪一個時代,藝術家不使用頂尖的科學技術,不管是十七世紀的光學還是十九世紀的投射與鏡面,一個對所處時代的技術變革不關心的藝術家不會是個特別好的藝術家。

在此之外,美學的原始意義是“使可感”(rendre sensible)的美學,是美學在各種媒介之間的全面分配。分立是意識形態(tài)上的,不是實踐上的。

問:藝術與科學,僅僅是兩種構建方式相同的對現(xiàn)實的再現(xiàn)嗎?

答:二者都是構建出來的,但要看我們賦予它們強的意義還是弱的意義。強的意義,就是他們是構建的,不過目標全然不同。那么,方法是同樣的,需要創(chuàng)造人物,讓這些人物經(jīng)受考驗。只要讀一讀科學文章就能看到,幾乎都是虛構的,積極意義上的虛構。不過顯然人們使用虛構的方向大為不同,要看是觸及遙遠現(xiàn)象的科學案例,還是讓我們感知相對切近現(xiàn)象的藝術案例。二者經(jīng)?;ハ酀B透,但這不意味著它們是同一件事。

問:將它們(科學和藝術)分開的是同真實(vérité)的關系,也就是所謂的客觀性(objectivité)嗎?

答:并非如此,因為真實這個詞在科學上意味著非常不同的事物,在不同的科學中意思也不一樣。藝術作品中有一種真實,圖畫繪制中有一種真實,一出上演的戲劇、一座矗立的雕塑、一段音樂中都有一種真實。真實,或者說客觀性,在科學中存在,但藝術作品中也有客觀性?!秾Υ嬖谛问降恼{(diào)研》(Enquête sur les modes d’existence)部分闡釋了這一問題。

問:“藝術是我,科學是我們”,這是克洛德•貝爾納(Claude Bernard)的話,您怎么看?(譯注1)

答:這種將藝術科學區(qū)分開來的看法非常十九世紀,它以相當古怪的方式表達了藝術是主觀的,而科學應該是集體的或政治的。我不認可這種區(qū)分。藝術更加是“我們”,它參與集體(collectif)的構建,而生產(chǎn)科學的集體是個相當奇怪的集體,有時候僅限于幾個科學工作者,有時候遍及民眾。能夠自稱 “我”或“我們”的集體規(guī)模是非常多樣的。

問:藝術家與科學及學術活動(l’activité savant)之間是什么樣的關系?

答:藝術家對科學過分無知。也是出于這個原因,我們創(chuàng)立了巴黎政治學院藝術政治學校(SPEAP),此舉正是為了擺脫這種深深的無知,不是對作為結(jié)果的科學無知——科學結(jié)果不那么重要,而是對作為調(diào)研的科學無知:實驗、測試、構建世界,這些事對藝術家來說非常重要,而藝術家是與這些事相對脫離的。不過藝術家也在媒介之間互相隔絕,做錄像的不懂小說,寫小說的不懂詩歌,寫詩歌的不懂繪畫,所以說是完全分離的。在科學工作者這里也是一樣的二分法,他們對當代藝術一無所知,對社會科學的無知尤甚,政治學院的情況尤其如此。這也是運作SPEAP的目的之一:努力找到這兩種美學,藝術美學和科學美學,讓人們感知那些有點復雜的現(xiàn)象并嘗試將這些現(xiàn)象聯(lián)系起來。

問:這就是不把科學史和藝術史分開來研究的好處?

答:這種神秘學說(hermétisme)已經(jīng)完全變了。25年來,藝術史家和科學史家之間的聯(lián)系多不勝數(shù)。比如我們想到斯維特拉娜•阿爾珀斯 (S. Alpers)這樣的人,他那本關于荷蘭繪畫的名著,就是一部科學史。(譯注3)反過來,達斯頓(Lorraine Daston )和彼得•蓋里森(Peter Galison)合寫的 《客觀性》(Objectivity)一書,既是科學的歷史也是藝術的歷史。在實踐中科學和藝術從來不分家。是教育、教育系統(tǒng)讓人們將它們分開,有很多人,尤其在政治學院里,對藝術史或科學史特別無知,這并不能損害它們之間的聯(lián)系。

問:談論科學工作時也可以像在談論藝術時一樣說到想象嗎?

答:我會回避想象這個詞,首先因為許多藝術家完全沒有想象力。發(fā)明世界是應該的,但是想象這個詞有著過于主觀的涵義,而且這個詞跟藝術與科學分離的特定歷史有關。我們應該這么說,創(chuàng)造和發(fā)明世界的能力在二者中是一樣的。重復一下,二者之間有許多互相滲透,但不意味著它們是同一種活動,因為科學論據(jù)和論證機器的生產(chǎn)跟藝術論據(jù)和論證機器的生產(chǎn)方向完全不同,即使是同樣的人類、同樣的大腦、同樣的認知能力,同樣的情感經(jīng)歷。二者都需要激情,也需要完全有能力向內(nèi)退,需要想象那些對象(objet)會成為什么,所以如果你研究一條染色體和及其分離,就必須成為這條染色體;同樣如果你要研究或者扮演唐璜,就要成為唐璜,也需要轉(zhuǎn)換視角的能力和進入其他人物的能力,所謂的人物可能是唐璜這樣的人類,也可能是染色體這樣的非人類,但都需要同樣的能力。

問:“打破偶像”(l’iconoclash)想表達什么?它在今天有什么特殊意義嗎?(譯注4)

答:Iconoclash是我們發(fā)明的一個詞,首先是為了給一個展覽取名字,這個展覽雖然來看的人少,卻出名了,這個詞指的是圣像破壞行動的中止。在圣象破壞運動(iconoclasm)中,你認為摧毀圖像很好,就像現(xiàn)在的塔利班對待廷巴克圖的蘇菲派圣人墓那樣,或者像今天我們一談到對社會和資本主義激進批評時就去怎么樣做。圣像破壞于是被看成美德?!按蚱婆枷瘛笔沁@種美德的中止,是對這一美德的質(zhì)疑。在原教旨主義成為一道思想分界線的時期,實踐打破偶像而不是破壞圣像非常重要,盡管這個詞不是很美——它混合了希臘語和英語,但是其意義非常重要。打破偶像就是在開始擊碎圖像之前,質(zhì)疑這些圖像做了什么,而不只是立刻將它們看做憤怒的來源……不是所有的圣像破壞者都是塔利班,有許多批判思想、批判思想的自動化,都有一個說教版本,都有這樣的危險。

在展覽中我們將三個領域、三種再現(xiàn)形式聯(lián)系在一起:宗教、藝術、科學。圣像破壞屬于宗教部分,至少是摩西和他的第二誡以來的各西方宗教。我們在藝術里也發(fā)現(xiàn)了它,因為直到先鋒運動末期的當代藝術都被看成自愿的圣象破壞運動。這個運動也存在于科學領域,雖然較少為人所知,它反映在對圖像和視覺化狀態(tài)的深刻不信任上。我們在畫冊中將這三種再現(xiàn)形式放在一起。

問:在您的著作《我們從未現(xiàn)代過》中,您解釋了現(xiàn)代性從未達成其目的,也從未完成知識獨立以及文化與自然分離的計劃。從這些方面來說,我們是否從未像現(xiàn)在這么不現(xiàn)代?

答:是的,可以這么說。我們從未現(xiàn)代過,但我們現(xiàn)在更加不現(xiàn)代,以至生態(tài)問題給了文化與自然的分離公式一個荒誕到無人支持的意義?,F(xiàn)代性這個說法意味著有一道分界線,人們以此將自然問題和文化問題區(qū)分得越來越開。不過現(xiàn)實正相反,它們之間越來越親密。我們可以認為我們曾十分短暫地現(xiàn)代過,大概是在 40年代的戰(zhàn)后,我們對世界的組織結(jié)構前景非常樂觀,對人類解放的前景非常以人為本(anthropocentrique),現(xiàn)在,顯然沒人再想象我們共處的這條地平線就是現(xiàn)代化的分界線。歐洲確實是這樣的,而其他文化同時處在一個經(jīng)典意義上的超級現(xiàn)代化(hyper-modernisation)時期,農(nóng)村變革、城市建設的階段,比如巴西、中國或者印度。那么,說我們幾乎沒現(xiàn)代過的“我們”,應該有所變化。這個說法適用于歐洲人,但不太適用于美國人,原因是他們對生態(tài)問題的強烈批判,是一種值得觀察的美國式倒退。一個巴西人當然會歡欣鼓舞地進入加速現(xiàn)代化的狀態(tài),不需要很長時間;但這是他們的分界線,不是我們的。

問:當代藝術真的當代嗎?

答:我認為不,我們創(chuàng)立了SPEAP就是出于這個原因,就是為了走出許多當代藝術家、科學知識分子、記者的思想同從未現(xiàn)代過的歷史情境之間的一定脫節(jié)。在不同領域有一些藝術家正就探知我們身處哪個時期這類問題在工作。Fabrice Hyber雖然不是這樣,但 Thomas Saraceno 和 Adam Lowe就是與時代共振的藝術家。不過在這個問題上藝術家非常不一致。要搞清楚哪些藝術家是屬于他們的時代的是非常復雜的,事實上大部分藝術家都不屬于他們的時代,他們屬于過去的時代,他們是20世紀的。

先鋒派是建立在自愿與過去決裂的基礎上的,最終他們未能超越。但是先鋒的時代完全過去了,今天的藝術家毋寧說對自我表達非常自治和批判,這非常20 世紀,但我想他們跟我們所處的歷史情境已經(jīng)毫無關系了。相反,SPEAP的培訓建立在調(diào)研、對調(diào)研的分析之上,這些都非常有趣,因為這些讓我們重新跟身處的時代接上了地氣,而不是模仿藝術家曾經(jīng)自治的那個時期。

譯注1:

克洛德·貝爾納(Claude Bernard)1813-1978,法國生理學家、醫(yī)學家,被譽為實驗醫(yī)學創(chuàng)始人。詳情參見:http://en.wikipedia.org/wiki/Claude_Bernard

譯注2:

斯維特拉娜·阿爾珀斯(Svetlana Leontief Alpers )1936-,美國藝術史家,也是一位藝術家和批評家。詳情參見:http://en.wikipedia.org/wiki/Svetlana_Alpers。特別參看:Svetlana Alpers, L’Art de dépeindre : La peinture hollandaise au XVIIe siècle, Paris, Gallimard, (1990)

譯注3:

“打破偶像,科學、宗教和藝術的圖像的制造與摧毀”,Bruno Latour 由 Peter Weibel組織,展覽于2002年5月4日-9月1日在Karlsruhe舉行。





分享到:
          推薦給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藝網(wǎng)”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wǎng)站專稿,如須轉(zhuǎn)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wǎng)”水印,轉(zhuǎn)載文字內(nèi)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wǎng)”,否則本網(wǎng)站將依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wǎng)絡知識產(chǎn)權!
相關資訊:
現(xiàn)代名家作品推薦
關于我們 | 本網(wǎng)動態(tài) | 專家顧問 | 藝術顧問 | 代理合作 | 廣告服務 | 友情鏈接 | 聯(lián)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藝網(wǎng)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聲明
電信與信息經(jīng)營證: 粵B2-20060194 全國統(tǒng)一服務熱線: 400-156-8187